记2023图书馆
新生导览活动
探寻智慧之光
开启阅读之旅



图书馆聚集着人类智慧之光。进入中国美术学院的优秀学子们,不仅仅是艺术实践者,还将积极探寻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光,汲取哲人大师的精神雨露,方能蓄源头活水入冥思苦练之艺。
新生参观
了解图书馆


为使新生们尽快了解图书馆、熟悉馆藏,图书馆为2023级新生举行了新生入馆导览活动。10月25日下午,专业基础教学部党委副书记童玲君老师带队,新生代表与图书馆老师们相聚在象山馆区,开启了一场探索智慧之光的阅读之旅。




图书流通处参观
同学们正在参观图书馆


首先,图书馆办公室王汇青老师为同学们简要介绍了图书馆基本概况和藏书情况。来到一楼图书流通处,流通阅览部主任张丹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借阅规则、图书排架方法、以及如何检索并在书库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图书。检索结果显示在“象山专业和综合书库”、“闭架书库南”和“闭架书库北”三个书库的图书,均在象山一楼流通处前台办理外借。入馆使用“国美钉”入校码或一卡通实体卡均可。欢迎同学们关注“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使用检索图书、续借、图书荐购等功能非常便捷。
专业阅览室参观


四楼是专业阅览室,主要是J类(艺术类)图书,还有466种中外文期刊。同学们一边参观,一边熟悉J类图书每个二级类目所在位置,了解现刊阅览区所在位置。专业阅览室内有一块区域为“教师研究室”,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书香校园”系列讲座和各类研讨活动,参加各类讲座的学习还可计入学分。
馆藏特色文献

随后,图书馆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冯春术老师为同学们介绍,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旨在挖掘、梳理丰富的馆藏珍稀资源,积极助力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贡献图书馆人的力量。图书检索结果显示在“民国书库”的书,就收藏在这里。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所藏文献包括民国时期文献、高居翰捐赠中国美术研究文献和王中秀与赵志钧子女捐赠黄宾虹研究文献三部分。
民国图书,初步统计有1949年以前的文献近3万册,而其中美术文献2千多种。包括各种画册、画谱、书法、碑帖、拓本、雕塑、考古、建筑、工艺图案、理论书籍等,另外购买多种欧美艺术期刊。这批文献像是一座桥,把我们与先贤们联系起来,是文脉和文化谱系的一种传承,这条文化谱系就是通过书籍这个载体代代相传,绵绵不绝。这批文献体现了我院名师荟萃、人才辈出的光辉发展历程。
高居翰是西方中国美术研究的世界级美术史家,普顿(Bampton)讲座的特邀教授,一生多次到中国讲学。高居翰生前把其藏书6000余册,加上手稿、书信、幻灯片等悉数捐给中国美术学院,并特别强调不要把这批书变成文物,束之高阁,一定要开放给师生们用。图书馆正在组织人员数据化这批文献供广大研究者使用,筹划建设专门图书室对外开放。
黄宾虹是中国画领域的杰出画家,是我们学校的先师。王中秀和赵志钧是黄宾虹研究中特别重要的推动者。他们的研究文献(括图书、手稿、书信)捐赠到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也可谓得其所矣。图书馆整合这些文献亦做了一些推广和研究工作,如做了“神州国光:王中秀捐赠文献展暨黄宾虹与近现代美术研究研讨会”、立项“浙江现代美术名家年谱”,举办“不朽的遗产:黄宾虹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展览和研讨会。



冯老师为同学们深情讲述了几部经典图书,如《新疆壁画》(为斯坦因等人盗取现藏在大英博物馆藏);1936年在伦敦国际展览中的中国艺术图录,潘天寿签名本《中国美术史》;《南画大成》(当年正值抗战之际,屋外战机横飞、炮火不断,屋檐之下,吴冠中和李可染则在津津有味地翻着《南画大成》…… );又特别介绍了蔡元培、刘海粟签名本《中国现代艺术》德文版,这书原本是签名本非常珍贵,是怎么进入中国美术学院的?很值得同学们去追索这些文献背后的传奇。



刘涟涟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馆藏古籍资源。馆藏古籍共计一万六千余件,经、史、子、集、丛皆有涉入,其中艺术类古籍数量多、质量高,是馆藏一大特色。现场为同学们展示了几部馆藏珍贵古籍,有年代久远的《承清馆印谱》(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钤印本)、装帧精美的《谷园印存》(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钤印本,封面为蜡笺加金粉)、清拓本《颜鲁公中兴颂》(陆维钊先生手书“此任心叔贻我者,费半日之力黏贴之”)、民国珂罗版精印彩色套印本《宋元宝绘》等,同学们对古籍文献有了更直观、更亲切的感受。

古籍数字图书馆



为使这些珍贵的古籍资源更好地为师生读者所用,图书馆建设了“馆藏古籍书目库”,使读者对馆藏古籍有一个总体了解;又建设了“古籍数字图书馆”(一期)“馆藏印谱”、“碑帖拓本”两个专题库,收录12万余幅古籍图像,并在持续建设特色资源专题库。刘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构成和使用方法,提醒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科研中,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独特资源。
从1928年建校开始,学校就开始购买古籍,陆续还有本校教师和社会贤达的捐赠。书中的馆藏印,从“国立艺术院图书课”、“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图书馆”,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图书馆”、“浙江美术学院图书馆”等,这些藏书印见证了图书馆古籍资料的历年入藏。其中碑帖、印谱类古籍,主要来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初,那时高等书法专业筹备,为了应对教学资源匮乏的难题,时任科主任的陆维钊先生,不顾高龄带着刘江、章祖安先生等赴上海、苏州、扬州、绍兴、杭州等地的古旧书店挑选了大量碑帖拓片、印谱。这些文献的入藏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积累,更是一段感人的校史记忆。
整个图书馆导览活动中,新生代表们积极参与、探索和思考,专注地聆听了老师们的生动讲解,对于接下去的学习、创作、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感受吧!
造型2班 陈超
古籍微损的封面在图书馆老师手中轻轻翻起,其中泛黄的绘画资料让我体会到了近代中国画家深刻的艺术理解,更让我感受到了深藏在中国美术学院馆藏身后的一段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中国艺术记忆。
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的过程虽短暂,但这足以让我们大一学子充分地感受到国美及中国美术的深厚底蕴,让我对未来数年的学习生活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规划,同时对录取通知书上林风眠先生提出的“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无尽的艺术宝库,也是我们自主学习的绝佳场所。
造型3班 封雨杉
古人常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万分荣幸今天我能有机会成为图书馆参观学习的一员,国美的图书馆与国美同岁,自国立艺专时期便一直静立于校园之中,丹青不渝,一路前行至今,虽与国美偌大的校园相比,图书馆只有尺寸之地,但方寸天地亦有乾坤,图书馆的古籍和各类图书令人叹为观止,而其所给予的精神海洋更是浩瀚无垠。
印象最深的是导览老师对《南画大成》的介绍:“当年正值抗战之际,屋外战机横飞,炮火不断,屋檐之下吴冠中和李可染则在津津有味的翻着《南画大成》....”同样还是青葱少年的他们,处涸辙以犹欢,战火纷飞之下,他们仍能以最纯粹的心灵感受艺术,为艺术战。岁月如波,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如今战争时代早已远去,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当年檐下偷读,以书为友,以画为伴的俩个少年早已不在,但那份恣意驰骋于艺术旷野的赤子之心,在国美学子的身上一代一代传承。
图媒5班 王淏
今日参观图书馆,仰观古今中外之藏书,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图书馆将科技与书籍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为便捷地查阅图书分布情况以及借阅情况,同时线上查阅图书阅读书籍的形式能够让我们远距离云上阅读。这种便捷快速的形式不仅不会因线上而减少书籍的种类,它还能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当中给人以一丝清闲。书艺韵人,通情达理,纵观古今,明辨是非取直。读书养人,读书育人,在如今高科技遍布的时代,我们不能因此而放下书籍,而是应该利用科技与书籍相结合的这个平台来博览群书,做自己的主人,做时代的主人。
造型11班 王涵阳
我们于10月25日下午,在图书馆老师们的带领下,参观浏览了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系统性地了解了图书馆的基本结构框架以及各部门的基本功能。我们认识到,长时间开放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不仅是中国美术学院学子进行文化和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知识来源,更为师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读书环境。
作为全中国美术类院校品种最完备、书籍量最丰富的图书馆,数十万册的可借阅图书和众多藏书是中国美术学院历久弥新传承下来的知识基石和文化底蕴,更是属于我们中国美术学院自己的文化自信。首任院长林风眠先生曾说的为艺术战四个大字,还回荡在我们的耳边,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就是这近百年的历史积淀在当今的最好体现。里面的百万本的藏书所拥有的,不仅是知识的力量,还是一代代国美人的传承,更是中国美术学院“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每一次的厚积薄发都离不开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者们的坚守与奉献。自从中国美术学院建院95年以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们持之以恒地不懈奋斗,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从初具雏形,到不断扩大其影响力,通过学院自身购买收藏古今各类书籍,以及海内外人士广泛捐赠藏书,图书馆不断提高藏书储量,不断完善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中国美术学院积极鼓励全校师生浏览群书,博采众长,提高自身素养,培养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加强自身核心能力,铸就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联的事业灵魂,方能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承载民族魅力的艺术作品。中国美术学院继承前人之冀望,以深厚的文化氛围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艺术者个体的进步提振艺术整体之魅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全面综合的艺术性人才。
我们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作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积极主动浏览各类书籍,利用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的丰富藏书,提高个人文化水平和艺术能力,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不断完善个人全方面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图媒6班 童雨洁
这次参观图书馆,最大的感触就是震撼,第一次感受到那些历史以及优秀的教育资源,常人难以索及,但是他就这样子出现在你的面前,一种来自历史的史诗感扑面而来。
我觉得我们需要追寻上大师的脚步,大师们在那个年代学习的画面,例如他们当时一边听着窗外的战火声,一边躲在教室里偷偷看书,如今就像亲眼出现在我们面前。他们之间的联谊到如今对于我们来说成为了历史,让我不禁想到现在的我们,以及站在我们面前的同学和老师们。说不定就如今,就我们这一届,就我们的朋友之间,我们的联谊在未来也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如同国美的那一句话,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造型1班 李志广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秋去冬来,我们一齐相聚在图书馆门前,开展了一场探索智慧之光,开启阅读之旅的活动。
图书馆与学校同龄,和学校一起度过近百年的岁月,在这座富含艺术与文化底蕴图书馆里,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它的规模之大、藏书之多、历史之深,有南山总馆与象山分馆两大部分。随后我们也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到如何借书,还书及使用的事项,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享受书籍带来的魅力。最后我们还参观了大师捐赠的私人藏书以及学校收藏的古籍,领略了前辈先贤们对文献资料的尊敬与热爱,感受到珍贵书籍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感慨之后,我们也应该学习前辈,传承这种精神,也借助图书馆这个知识的圣殿,实现自我的抱负。
图媒3班 吕宇腾
今日参观图书馆,我再次深刻感受到了我校知识文化的深厚底蕴。一到二楼自修室,映入眼帘的是一群在汲取知识的学生们,感受到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当我们下到一楼,我为眼前的场景震惊了,密密麻麻群蚁排衙般的书籍被列放在书架上面,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当我被告知这只是一部分的时候,我深切感受到了我校对书籍知识的珍视。特别是专业书籍室,看到自己想去的专业有那么多专业藏书的时候,我恨不得不再跟随团队就在这留下看书。之后我们参观了特藏书库,看着那些发黄的拓片,书籍被那么珍重地收藏在那的时候,我仿佛又看到了那群在抗日战争时期背着书籍南渡的国美先辈们。更为国美图书馆运用科技对古籍珍本数字化的管理感到极大的便利。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学校给我们的这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学习环境,感受艺术,学习艺术,创造属于我们、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
图媒1班 赵珈可
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后,我对这座建筑深深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座图书馆位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内,它散发出一种庄严而宁静的氛围。进入图书馆,整齐排列的书架上摆放着丰富多样的艺术书籍和期刊。这里收藏的图书涵盖了广泛的艺术领域,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等各个方面。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料。此外,图书馆还提供了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设施,方便用户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
这里的环境非常安静,适合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室内摆放着简约的座位和宽敞的桌子,让人感觉舒适和轻松。我看到很多学生专注地阅读着书籍,或者在电脑上编辑艺术作品。这个空间充满了学习和创造的氛围,激发了我对艺术的热情。
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里的学术氛围。图书馆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这里不仅是知识的宝库,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我相信,在这个充满艺术灵感和学术活力的地方,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追求艺术的梦想。
图媒2班 王煜婷
国美的图书馆位于学校的重要部位,不论是藏书量还是藏馆特色都是高校里数一数二的,馆内随处摆放的休闲的沙发,舒服的椅子,引导同学们自主学习,在无数艺术书籍的熏陶下独立成长。先进查询设备、耐心讲解的图书馆管理员,以便利同学探寻知识,以馆为家,充斥着爱与温暖。馆内藏书量给予了我们充足的条件去寻找先辈足迹,去感受旧时艺术魅力。在欣赏壁画影印本的色彩缤纷、感叹明时期刻钤印本的内在不随时间的流逝同书面一起覆盖上历史颠簸痕迹的同时,也为中国的文物散落海外感到惋惜与悲痛。我们在享受前辈留下来的瑰宝时,也要肩负起新一代艺术创造的使命,将古人的智慧与新时代的技术交织,不变的根基与万变的思绪相融,为当今艺术战。
图媒4班 宋佳瑛
今日参观图书馆,仿佛是一场和历史的对话、和先辈智慧的交流。国美图书馆历史积淀深厚,馆内书籍种类丰富、呈现形式多样,参观后不禁感到震撼和自豪!信息化时代,阅读纸质书籍给我们宁静和享受;同时,完备的网络系统也使优质的资源得以共享和传播。国美图书馆正为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书籍是人类思想高地的常开之花、是人类精神的安居之所……作为新一代的国美人,一定要利用好学校为我们创造的学习资源和环境,让我们走入其中,仔细阅读、深入探索,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发现智慧、创造智慧,“为艺术战”、为时代战!
图媒7班 张天宇
图书馆在人类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资料支持,汇聚了多样文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它也是人们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人们自由地交流,不受压迫,促进文化发展。图书馆保存和保护了人类的文化,我们亲眼见到数百年前的印刷品,惊叹其精美,敬畏文化敬畏工艺。我们走近赠予拓本的友人,在图书馆避难的前辈,甚至研究着敦煌文化的洋人,而这里有着一种和平——文明的伟大让时间国籍等的隔阂消融,只有其本身带给人的震撼,纯粹得令人感动。人在图书馆能跨越时空,像进入高维空间的库珀伸手便和一幕幕过去产生联系。这样的联系让我深知自己是历史的一部分,萌生了传承和发展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让我自觉我所了解的不过沧海一粟,物质的宇宙和思想的宇宙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去探索。我真挚地感恩所有为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他们安顿了厚重的历史,给我们带来学习的欢愉,让文明的薪火永续。
图媒8班 张苏娴
今日一到图书馆,我便被它的气势所吸引,壮观的建筑与美院特有的风格带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国美的图书馆有着历史深厚的沉淀,在这里既可以阅读中外的学术名著,也可以看到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这藏书量丰富的地方,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任何知识。适宜的自学环境烘托着安静与认真,浓厚的学习氛围充斥着整个藏馆。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专业书籍室,历史的宿命感扑面而来,看着民国时期的书籍如此真切地映入我的眼帘,昏黄的书页与被无数次翻阅过的历史的痕迹,一下便将我带入了那个纷争又诗意的时代。看着老师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本古籍,我前所未有地憧憬着对知识的渴望。此次参观学习,我受益匪浅,不仅开拓了视野,还提升了创作兴趣,我真心地感谢着国美图书馆传统与科技的完美结合,让现在的我们能够享受如此便利且纯粹的艺术的陶冶,令我不禁油生为艺术而战,为时代而战,创造属于我们的时代艺术。
图片素材:吴若雯
编辑:姚琪 丁聿
审核:金琤 兰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