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一.宗旨和目标:

根植学院的传统学脉,在视觉艺术的全球化和媒体融合生态下,以观看和图像的交互性为依托,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视觉的记忆与历史,为探寻、解读和激活隐匿在近现代美术中的诸种视觉观念、现代性以及中国视觉艺术传统主体性的重塑,提供学术资源和思想启迪的支持。

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将致力于扩展、丰富和深化学院图书馆的核心学术资源建设,构筑涵容中西、交互叠进的近现代美术文献收藏、整理和研究的国际化学术资源平台和高地,打造名师、名家和名作为特色的视觉艺术的学术文献和数字人文资源集群,拓展和强化与专业院系、研究和展览机构的协同创新能力,深度服务和参与教学、人才培养和研究项目,形成文献中心的可持续的知识生产、推广和传播能力。

 

二.特色资源

自1928年建校以来,历经学院历代先贤的持续建设和积累,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业已形成一批学术特色鲜明的近现代美术珍稀图籍、资料和文献收藏,包括:

  • 西湖国立艺术院和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时期图书馆藏美术类图籍和文献
  •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和浙江美术学院时期图书馆藏苏联、东欧美术类图籍和文献
  • 史岩先生捐赠藏书
  • 中国美术学院古籍
  • 高居翰捐赠藏书、中国美术史数字图像和系列视频讲座资料
  • 王中秀和赵志钧藏黄宾虹艺术文献和档案

 

三.学术活动

2011年以来,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积极发掘和整理馆藏资源,拓展图书馆学术服务功能,打造图书馆国际化的学术资源建设和交流的高端平台。以图书馆为主体,协同国际和国内教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学院内专业院系和展览研究机构,先后组织策划和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以近现代美术和美术文献研究为主题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和国内的学术活动,也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年度学术亮点,这些活动包括:

  • “文艺复兴:北方和南方,西方艺术与艺术史高级工作坊”(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美国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al Council)、亨利.鲁斯基金会(The Henry Luce Foundation)合作主办,2011年5月)
  • “高居翰与当代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青年学者国际论坛暨高居翰图书馆开幕”系列学术活动(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主办,2014年9月)
  • “探索交互视野历史:中美现代艺术青年学者研讨班”(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艺术史和建筑系、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2014年10月),
  • “艺术:生活和观念—交互视野下的中美现代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艺术史和建筑系、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2016年3月)
  • “‘高居翰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高居翰数字图书馆上线’”系列学术活动(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主办,2017年3月)
  • “‘作为艺术形式的摄影’研讨班”(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和圣托马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Thomas)主办,研究生处协办,2017年12月)
  • “艺术的文化之光:馆藏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美术文献展和学术研讨会”(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主办,2018年3月)
  • “神州国光:王中秀藏黄宾虹艺术文献展暨学术研讨会”(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合作主办,2019年3月)
  • 成功申报国家社科艺术学课题、国家艺术基金课题,两辑“浙江文化工程项目”省级重大课题,立项18个浙江现代美术名家年谱,并举办年谱编纂论证会。
  • 举办多期“联接历史:中国美术与世界美术史”讲座,获得国内外好评。

 

四.国际合作:

通过一系列的高端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的近现代美术文献收集、整理和研究,已在国际范围内与一些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起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和交流关系,这些机构包括: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博物馆和太平洋电影档案馆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中心
  •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拉分校艺术史与建筑系及学校艺术、设计和建筑博物馆
  •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艺术史系
  • 盖蒂研究院
  •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
  • 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
  • 美国大学艺术协会

 

五.研究项目和成果:

近现代美术特色文献资源与学术平台的建设,促进了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深度学术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也强化了图书馆承担和实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并参与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能力。近五年来,图书馆所获得的各类科研项目和发表成果业已成为中国美术学院重高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3项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
  •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1项
  • 省部级课题8项
  • 国际合作项目5项
  • 出版著作5部
  • 一级期刊论文25篇

 

六.学术团队:

在资源建设、科研项目以及学术活动中淬炼学术团队,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业已在中西方近现代美术文献整理、研究以及相关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形成了一支专业特色鲜明、人员精干、并具有较强项目实施和执行能力的学术工作团队。

 

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张坚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史和美术史学理论研究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2014年度中美福布赖特研究学者,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学系访问研究员,先后主持完成以西方现代美术史和美术史学理论研究为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007年度)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2015年度)两项,完成和出版“十一五”高校国家级规划教材《西方现代美术史》,主要著作有:《另类叙事:西方现代艺术史学中的表现主义》《视觉形式的生命》《西方现代美术史》;译著有:康拉德.费德勒《论视觉艺术作品的判断》、沃林格《哥特形式论》、沃尔夫林《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等。

 

近现代美术史和文献整理:

冯春术(副研究馆员,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美术鉴藏史研究方向)、周飞强(副研究馆员,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方向博士)、梅雨恬(馆员,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方向博士)、张帆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教育与管理学院教师)、王珊禄(中国美术学院西方艺术史和数字人文方向博士)

 

图书馆学、图书馆史、图书和文献档案编目学:

朱甜(副研究馆员,近现代美术图书馆史和图书馆学研究方向)、刘涟涟(副研究馆员,近现代美术文献〔碑帖、古籍〕研究方向)、傅燕(馆员,近现代美术文献学和编目研究方向)、周丛(馆员,近现代美术文献学和编目研究方向)、张真(馆员,近现代美术文献学和编目研究方向)

 

数字人文、信息技术和数字图书馆建设:

史国祥(副研究馆员,图书馆信息技术和数字图书馆研究方向)、孙劲松(馆员,图书馆信息技术、数字图书馆研究方向和中国美术学院校史研究方向)、丁聿(馆员,图书馆信息技术和数据可视化设计研究方向)

 

七.职能和愿景:

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以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为依托,将致力于:

  • 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近现代美术资源和文献,协同学院相关教学、科研和职能机构和部门,策划和组织实施相关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项目;
  • 以近现代美术文献为基础,打造学院核心学术资源群落,持续扩展和强化学院图书馆资源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
  • 以讲座、研讨、展览和出版为依托,介入知识生产、推广和传播活动;
  • 规划和实施近现代美术文献数字人文建设和研究项目。
科学研究

一.宗旨和目标:

根植学院的传统学脉,在视觉艺术的全球化和媒体融合生态下,以观看和图像的交互性为依托,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视觉的记忆与历史,为探寻、解读和激活隐匿在近现代美术中的诸种视觉观念、现代性以及中国视觉艺术传统主体性的重塑,提供学术资源和思想启迪的支持。

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将致力于扩展、丰富和深化学院图书馆的核心学术资源建设,构筑涵容中西、交互叠进的近现代美术文献收藏、整理和研究的国际化学术资源平台和高地,打造名师、名家和名作为特色的视觉艺术的学术文献和数字人文资源集群,拓展和强化与专业院系、研究和展览机构的协同创新能力,深度服务和参与教学、人才培养和研究项目,形成文献中心的可持续的知识生产、推广和传播能力。

 

二.特色资源

自1928年建校以来,历经学院历代先贤的持续建设和积累,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业已形成一批学术特色鲜明的近现代美术珍稀图籍、资料和文献收藏,包括:

  • 西湖国立艺术院和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时期图书馆藏美术类图籍和文献
  •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和浙江美术学院时期图书馆藏苏联、东欧美术类图籍和文献
  • 史岩先生捐赠藏书
  • 中国美术学院古籍
  • 高居翰捐赠藏书、中国美术史数字图像和系列视频讲座资料
  • 王中秀和赵志钧藏黄宾虹艺术文献和档案

 

三.学术活动

2011年以来,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积极发掘和整理馆藏资源,拓展图书馆学术服务功能,打造图书馆国际化的学术资源建设和交流的高端平台。以图书馆为主体,协同国际和国内教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学院内专业院系和展览研究机构,先后组织策划和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以近现代美术和美术文献研究为主题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和国内的学术活动,也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年度学术亮点,这些活动包括:

  • “文艺复兴:北方和南方,西方艺术与艺术史高级工作坊”(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美国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al Council)、亨利.鲁斯基金会(The Henry Luce Foundation)合作主办,2011年5月)
  • “高居翰与当代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青年学者国际论坛暨高居翰图书馆开幕”系列学术活动(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主办,2014年9月)
  • “探索交互视野历史:中美现代艺术青年学者研讨班”(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艺术史和建筑系、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2014年10月),
  • “艺术:生活和观念—交互视野下的中美现代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艺术史和建筑系、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2016年3月)
  • “‘高居翰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高居翰数字图书馆上线’”系列学术活动(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主办,2017年3月)
  • “‘作为艺术形式的摄影’研讨班”(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和圣托马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Thomas)主办,研究生处协办,2017年12月)
  • “艺术的文化之光:馆藏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美术文献展和学术研讨会”(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主办,2018年3月)
  • “神州国光:王中秀藏黄宾虹艺术文献展暨学术研讨会”(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合作主办,2019年3月)
  • 成功申报国家社科艺术学课题、国家艺术基金课题,两辑“浙江文化工程项目”省级重大课题,立项18个浙江现代美术名家年谱,并举办年谱编纂论证会。
  • 举办多期“联接历史:中国美术与世界美术史”讲座,获得国内外好评。

 

四.国际合作:

通过一系列的高端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的近现代美术文献收集、整理和研究,已在国际范围内与一些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起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和交流关系,这些机构包括: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博物馆和太平洋电影档案馆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中心
  •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拉分校艺术史与建筑系及学校艺术、设计和建筑博物馆
  •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艺术史系
  • 盖蒂研究院
  •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
  • 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
  • 美国大学艺术协会

 

五.研究项目和成果:

近现代美术特色文献资源与学术平台的建设,促进了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深度学术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也强化了图书馆承担和实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并参与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能力。近五年来,图书馆所获得的各类科研项目和发表成果业已成为中国美术学院重高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3项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
  •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1项
  • 省部级课题8项
  • 国际合作项目5项
  • 出版著作5部
  • 一级期刊论文25篇

 

六.学术团队:

在资源建设、科研项目以及学术活动中淬炼学术团队,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业已在中西方近现代美术文献整理、研究以及相关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形成了一支专业特色鲜明、人员精干、并具有较强项目实施和执行能力的学术工作团队。

 

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张坚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史和美术史学理论研究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2014年度中美福布赖特研究学者,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学系访问研究员,先后主持完成以西方现代美术史和美术史学理论研究为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007年度)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2015年度)两项,完成和出版“十一五”高校国家级规划教材《西方现代美术史》,主要著作有:《另类叙事:西方现代艺术史学中的表现主义》《视觉形式的生命》《西方现代美术史》;译著有:康拉德.费德勒《论视觉艺术作品的判断》、沃林格《哥特形式论》、沃尔夫林《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等。

 

近现代美术史和文献整理:

冯春术(副研究馆员,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美术鉴藏史研究方向)、周飞强(副研究馆员,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方向博士)、梅雨恬(馆员,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方向博士)、张帆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教育与管理学院教师)、王珊禄(中国美术学院西方艺术史和数字人文方向博士)

 

图书馆学、图书馆史、图书和文献档案编目学:

朱甜(副研究馆员,近现代美术图书馆史和图书馆学研究方向)、刘涟涟(副研究馆员,近现代美术文献〔碑帖、古籍〕研究方向)、傅燕(馆员,近现代美术文献学和编目研究方向)、周丛(馆员,近现代美术文献学和编目研究方向)、张真(馆员,近现代美术文献学和编目研究方向)

 

数字人文、信息技术和数字图书馆建设:

史国祥(副研究馆员,图书馆信息技术和数字图书馆研究方向)、孙劲松(馆员,图书馆信息技术、数字图书馆研究方向和中国美术学院校史研究方向)、丁聿(馆员,图书馆信息技术和数据可视化设计研究方向)

 

七.职能和愿景:

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以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为依托,将致力于:

  • 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近现代美术资源和文献,协同学院相关教学、科研和职能机构和部门,策划和组织实施相关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项目;
  • 以近现代美术文献为基础,打造学院核心学术资源群落,持续扩展和强化学院图书馆资源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
  • 以讲座、研讨、展览和出版为依托,介入知识生产、推广和传播活动;
  • 规划和实施近现代美术文献数字人文建设和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