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系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展览时间:2023年9月26日-11月10日
展览地点:杭州市吴山明美术馆
学术主持:张坚
展览总监:金琤 兰友利
策展人:冯春术
单元策展人:张帆影 王珊禄 邓珺雯
展品统筹:李彤 王犁 郑亦山 洪昉霖 孙浩正 郑文峰
工作团队:朱甜 周飞强 梅雨恬 刘涟涟 丁聿 王汇青 陈涵 苏阿嫦 谭贞寅 刘绮晖 徐萌 冯玥 欧阳诗怡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
壹
Project Origin
项目缘起
黄宾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画家,而是一位保持着传统士夫精神,同时也具有现代意识的学人。他的终极理想是要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里,以民学的昌盛,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只以书画而论书画,难窥黄宾虹艺术之堂奥。
—— 学术主持 张坚教授
↓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与黄宾虹研究 ↓
贰
Online Guide
展览详解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一座高峰,他一生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脉,引领中国艺术从传统内部寻求超越的动力,他的“国画复活”主张和愿“张开臂膀与一切来者握手”的博大气魄是中国文化自主、民族自信的一面旗帜。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道路上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曾说:“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此,对于黄宾虹这样的中国艺术现代转型时期的重要学案的研究和呈现,既回答了新时代文艺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又能为探索中国艺术教育自主发展提供参考。
上篇:笔墨乾坤
黄宾虹学习的对象从清代陈若木、扬州八怪等上溯至清四僧、明四家、董其昌、新安诸家、赵孟頫、元四家,直至北宋关仝、范宽、郭熙,五代荆浩、董源、巨然几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曾言“画不师古,未有能成家者”,将“师古”看作学习的手段和过程。黄宾虹的师法对象既不限于“南北宗”,也不限于”四王”“四僧”,而是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方式贯通整个山水画史,尤为难得的是他以“笔墨理法”作为剖析古人、打通画史,并将其回溯到取象成图的中国艺术的源头,上升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源性的探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黄宾虹
山居图
34cm×27cm
纸本设色
黄宾虹
灵峰秋霁
75.5cm×27cm
纸本设色
1952年
1949年
黄宾虹
病榻慰亲图
85cm×46cm
纸本设色
1932年
黄宾虹
春山话旧/金文国乐黄钟
18cm×50cm×2
纸本双挖立轴
1950年
黄宾虹
临桂林山水/行书粤西诗
18cm×50cm×2
纸本双挖立轴
1950年
周恩来总理、李济深副主席给黄宾虹家属发来的唁电和朱金楼撰《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手稿,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周恩来总理、李济深副主席给黄宾虹家属发来的唁电,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朱金楼撰《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手稿,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黄宾虹手书《黄山宾虹叟九十杂述手稿》和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职员名册(1949年),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职员名册(1949年),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黄羲
古装仕女图
112cm×42cm
纸本设色
朱颖人
枯藤松鼠图
136cm×68cm
纸本水墨
2022年
朱豹卿
临黄宾虹画学篇
850cm×17cm
书法
2006年
吴山明
造化为师
187cm×95cm
纸本水墨
1996年
曾宓
山林之夏
100cm×55cm
纸本水墨
2000年
童中焘
西湖雨晴
69cm×48cm
纸本设色
1980年
2020年
下篇:学泽艺韵
赵志钧(1915-2004)出生于陕西安康。1932年从陕西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赴金陵大学官费农业专修科继续深造,1933年毕业后返回西安,加入筹辟翠花山森林公园的工作。“西安事变”后,他再赴南京,进入“全国稻麦改进所”工作。南京沦陷后,辗转于重庆,并遇同乡谢树英。1946年,赵志钧随谢树英北上接收敌产,被安排在总务处工作。正是在旅居北平期间,赵志钧在一位史姓朋友家中得识黄宾虹夫人宋若婴。此时黄宾虹的女儿——时年17岁的黄映家正患黑热病,宋若英在史姓朋友的劝说下,决定让女儿与赵志钧结亲“冲喜”,遂将他带到了黄宾虹的画室,赵志钧第一次见到了自己未来的岳父。
赵志钧《毕业证明书》,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赵志钧《毕业证明书》,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1948年初春,黄宾虹决意南下杭州任教。是年7月,“老实笃诚”的新女婿赵志钧陪同岳父黄宾虹从北平坐飞机抵达上海。黄宾虹抵沪后应酬颇多,赵志钧都随侍左右,他将宾翁与友人的谈艺讲演整理成文字发表于报端,名篇《国画之民学》即是赵志钧记录、整理的。他还为宾翁及友人拍摄合影,宾翁作画时亦于一旁为之牵纸。1948年10月初,黄宾虹在杭州栖霞岭美专宿舍安顿下来,赵志钧和黄映家则住在环城西路一带,便于照顾黄宾虹夫妇的起居,此时赵志钧在杭州市园林管理处供职,一家人度过了相对安逸的几年时光。
1948年黄宾虹南归杭州途经上海时与友人的合影,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汪孝文致赵志钧,1995年2月20日,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藏《黄宾虹先生自作书画、手稿、遗物、珍藏书画、古文物、印本、拓本、碑帖、藏书目录》,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赵志钧据原本刻印并自藏的《黄宾虹先生自作书画、手稿、遗物、珍藏书画、古文物、印本、拓本、碑帖、藏书目录》,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补苴罅漏】
平反时,赵志钧已是年届七旬的老人,尽管生活极为窘迫,他仍常年奔走各地,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与黄宾虹有关的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之中。在坚定求索的过程中,他也结识了许多同道好友,黄宾虹的子侄如黄用明、黄映宇、黄警吾等,弟子如顾飞、陆放、刘作筹等,同乡及后辈如朱金楼、汪孝文、汪世清、傅敏、鲍义来等,都曾与赵志钧书信往还,他们或回忆宾翁点滴往事,或提供宾翁遗著、轶诗、轶文的相关资料和线索,或予以出版上的帮助,或在精神上鼎力支持其工作。黄宾虹“女婿”的身份使宾翁故人对赵志钧有天然的亲近感,加之曾亲侍宾翁身侧十载,因而他在搜集、整理、研究黄宾虹艺术时拥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
赵志钧致黄警吾,1981年6月30日。赵志钧在信中写道:“先岳对我确实好。但他老人恐怕仅只看中我‘诚实’二字而已。对他老人家的伟大艺术事业,我原先无丝毫作用,不料命运的摆布,使我最后得在这方面为老人尽点辑录和发掘之力,也非他老人家生前所能想得到的。与别人不同者,我还多一番亲人的感情在内,我已经下决心,不完成他老人家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绝不罢手。大约多则十年,少则五年,以我目前的身体健康情况来看,还可以做十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个计划是可以完成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黄警吾致赵志钧,1981年6月19日,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黄警吾在信中写道:“黄宾虹已创造了历史,不是没有材料给人搞,而是所有材料没人搞,再加上龙卷风使人没法搞,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所谓子侄辈,责无旁贷要搞,志钧你义不容辞要搞……不管天南地北,不管亲疏远近,为了黄宾虹这一伟大目标,大家联合起来,用尽所能,搞不好吗?没有材料吗?没有人赞成吗?我看都不会。”
【不负宾翁】
1992年出版的《画家黄宾虹年谱》是早期研究者所著各种年谱中史料最为确信和详实的一部,此书前编辑录了黄宾虹自书的《自撰年谱稿片断》《生平简述(自撰稿)》《八十自叙》《予向声明(自撰稿)》《画人画语》及友人写作的《陈叔通撰黄宾虹简介》,年谱正文又分家世和纪年(1865-1958年)两部分,其后附录包含赵志钧对汪己文、王伯敏合编年谱以及裘柱常所编年谱的数则考辨,书末还附有黄宾虹生前影像及诗书画印作品图片。
赵志钧对“民学”思想的再挖掘,使原本不甚知名的“民学”思想逐渐进入当代学界的视野,同时也引发了后人对爱国画家黄宾虹的再认识,正如他在一封致黄警吾的信中所自白的那样,他在不辞辛劳的工作中升华出一股使命感和崇高感:“我现在有机会得以整理和老人家的手迹相亲近,使我越发想念和敬仰老人家的为人和治学精神。他老人家在艺术上的成就不仅是一个乡,一县、一省、而是全中国,而是全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他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崇高评价。我们亲属,能为他老人家去世后留下的事情多做一点,不是莫大的幸福和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吗?”
在黄宾虹书画艺术研究的早期阶段,研究者们曾对于何谓“七墨”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积墨法”与“渍墨法”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一问题,赵志钧细致地爬梳文献,做出了较为严谨的考证,给出其论断:“总的情况看,两者是互换关系,不是取代关系,更不是并列关系。更具体点讲渍墨是积墨的别名。”赵志钧对黄宾虹书画艺术中的一些概念的追溯,有助于后人在实践层面上正确理解黄宾虹的艺术理论。
二、“黄学”研究的打石工——王中秀
王中秀(1940-2018),原上海书画出版社资深编辑、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知名学者,黄宾虹研究专家。王中秀自1994年整理编辑浙江省博物馆藏黄宾虹捐赠艺术文献始,遍读近现代报刊档案、走访宾翁遗属、门生、故人旧友,寻觅书信、手札等遗稿文存,建立了以即时报道和可考史料为基础的黄宾虹艺术文献库。同时,以黄宾虹为中心,由点及面地对中国近现代画家群体作了全面梳理和考证。由王中秀先生主笔编排或编辑的《黄宾虹年谱》《黄宾虹谈艺书信集》《黄宾虹画传》《黄宾虹文集》《王一亭年谱长编》《曾熙年谱长编》《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黄宾虹年谱长编》《黄宾虹文集全编》等著作和书籍,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者“绕不开”的案头书。
【抉隐索微】
发现《新画训》 王中秀先生最初是在阅读一批剪报时,发现了被历史埋没的宾翁解读西方美术史的著述文稿——《新画训》。《新画训》1918年8月26日起连载于时报《美术周刊》,行文中时时可见中西绘画史的相互比照,并借着比照追溯中西绘画发展轨迹的交叉点,这种写法,显然不是原著之所有,也非不谙中国画史的译者之所能。王中秀认为,在本世纪初,能够从如此高度观察两种相异文化,且对中国画传统有独特见解的,非黄宾虹莫属:“《新画训》与其说是‘信、雅、达’意义上的翻译著作,不如说是一部译述与议论杂陈并存的著作。”
【雁去鸿来】
王中秀在搜集资料、编辑图书、展开研究的过程中,联系了大量相关人士,其中既包括黄宾虹的家属子女,也包括黄宾虹的弟子和追随者、黄宾虹研究者、博物馆工作人员,这些“黄迷”们,和王中秀一道,共同组成了黄宾虹研究的学术网络。
黄高勤寄给王中秀的自绘《解放前黄宾虹故居图》,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汪孝文上海日记,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此日记是宾翁应国立杭州艺专之邀赴杭州任教途经上海的一个多月间,汪孝文与之交往的记录,其中有许多向宾翁求画、求跋和生活的细节,极为精彩。
【焚膏继晷】
在随后的岁月中,王中秀先生逐字逐句地阅读了上海图书馆所藏的《时报》《时事新报》和《大公报》等民国报刊,逐渐辨析出了宾翁手稿中那些看似纷杂无序的内容线索,在耙梳翻检的过程中也建立了自己的近现代美术文献电子资料库。
三、向黄宾虹致敬
“1953年秋,我们杭二中初中班秋游时,在葛岭下北山路,见到位头戴线帽身着长衫的老者,边走边不断地在小本子上勾画着。几位冲在前面的同学好奇地围了上去,‘哟!是位老画家!我们班也有一位小画家!’几位同学说着将我推到老人的面前,我趁势挤到他身边,看到他小本子上勾画着的是一些既不像树又不像山脉的线条,他看我说:‘喜欢画画,画画好!’多少年后,我进附中才知道他竟是我国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后来为此情结画了数幅先生肖像。”
叁
Welcome!
展厅实况
图文素材: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编辑:丁聿
审核:金琤 兰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