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导览丨『不朽的遗产:黄宾虹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杭州开展!一键亲临现场~
浏览量: 发布日期:2023/09/28

本项目系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展览时间:2023年9月26日-11月10日

展览地点:杭州市吴山明美术馆

 

学术主持:张坚

展览总监:金琤  兰友利

策展人:冯春术

单元策展人:张帆影  王珊禄  邓珺雯

展品统筹:李彤  王犁  郑亦山  洪昉霖  孙浩正  郑文峰

工作团队:朱甜  周飞强  梅雨恬  刘涟涟  丁聿  王汇青  陈涵  苏阿嫦  谭贞寅  刘绮晖  徐萌  冯玥  欧阳诗怡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

特别鸣谢: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  安徽省歙县黄宾虹纪念馆  福建省黄羲博物馆  浙江鹤鹿文化  西泠拍卖  观象文化  远景摄影艺术  孪生艺术  深圳游霁文化

 

 

Project Origin

项目缘起   

黄宾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画家,而是一位保持着传统士夫精神,同时也具有现代意识的学人。他的终极理想是要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里,以民学的昌盛,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只以书画而论书画,难窥黄宾虹艺术之堂奥。

以黄宾虹为主题的展览,需要探索和开拓一种让艺术史、学术史文献与书画作品互文相得的方式,来讲述黄宾虹与他的那些坚韧的拥趸者的故事,展现黄宾虹的艺术与学术成就的广度和高度,传承和弘扬“不朽的遗产”。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持续发掘、整理、研究和传播黄宾虹艺术与学术史遗产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本展览分为“笔墨乾坤”和“学泽艺韵”两大篇章,从宋元明清书画、黄宾虹本人作品以及后辈对其艺术、学术之承续入手,展现大量黄宾虹书画原作、手稿、书信及其他相关档案文献,邀请广大公众一同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参与一场思想的对话。

 

—— 学术主持 张坚教授

↓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与黄宾虹研究 ↓  


 

 

Online Guide

展览详解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一座高峰,他一生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脉,引领中国艺术从传统内部寻求超越的动力,他的“国画复活”主张和愿“张开臂膀与一切来者握手”的博大气魄是中国文化自主、民族自信的一面旗帜。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道路上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曾说:“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此,对于黄宾虹这样的中国艺术现代转型时期的重要学案的研究和呈现,既回答了新时代文艺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又能为探索中国艺术教育自主发展提供参考。

展览分“笔墨乾坤”“学泽艺韵”两大主题版块。“笔墨乾坤”板块从“师法古人”“自出机杼”“学脉流芳”三个方面阐述了黄宾虹师法古人、师法造化,从中国画内部寻求突破,终于创造出自己浑厚华滋、凝重高古的独特画风,并影响了杭州国立艺专一大批师生,充分肯定了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承上启下、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奠基人。“学泽艺韵”板块包括“黄宾虹研究的先行者赵志钧”“‘黄学’研究的打石工王中秀”“向黄宾虹致敬”三部分内容,赵志钧和王中秀是黄宾虹艺术的研究者、传播者和捍卫者,“向黄宾虹致敬”则是吴山明通过深研笔墨、承续传统,与大师黄宾虹对话。


 

 

 

 

上篇:笔墨乾坤

一、师法古人

黄宾虹学习的对象从清代陈若木、扬州八怪等上溯至清四僧、明四家、董其昌、新安诸家、赵孟頫、元四家,直至北宋关仝、范宽、郭熙,五代荆浩、董源、巨然几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曾言“画不师古,未有能成家者”,将“师古”看作学习的手段和过程。黄宾虹的师法对象既不限于“南北宗”,也不限于”四王”“四僧”,而是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方式贯通整个山水画史,尤为难得的是他以“笔墨理法”作为剖析古人、打通画史,并将其回溯到取象成图的中国艺术的源头,上升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源性的探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清] 黄吕
山水人物册页
30.5cm×22cm×6
王中秀捐赠,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清] 陈若木
花鸟
163cm×37cm
王中秀捐赠,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二、自出机杼
宾翁书画,甄陶天机,笔墨铸魂,别开一面。他是引领传统中国艺术转向现代的大师,他潜心民族艺术,博采山川,浸淫史论,早学晚熟,八十岁后面貌大变,笔墨技法炉火纯青,并留下“五笔七墨”的不朽宏论。纵观黄宾虹的山水画,无论立轴、横卷,皆严守中国绘画的构图方式和规律,并充分发挥主观想象,或云壑危崖,或林峦幽径,或湖山帆影,或重山复水,生动地描绘出祖国山河“无处不美”的景象。他所形成的黑密厚重的画法特点和浑厚华滋的艺术面貌,突破前人,使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跃入一个新的境界。

黄宾虹

山居图

34cm×27cm

纸本设色

年代不详

 

黄宾虹

灵峰秋霁

75.5cm×27cm

纸本设色

1952年

 

黄宾虹
叠嶂亭林图
91.5cm×33cm
纸本水墨
年代不详
 

黄宾虹
峦影江南
112.5cm×41cm
纸本设色

1949年

 
黄宾虹
湖舍秋晴图
67cm×31cm
纸本设色
1951年
 

黄宾虹

病榻慰亲图

85cm×46cm

纸本设色

1932年

 

黄宾虹

春山话旧/金文国乐黄钟

18cm×50cm×2

纸本双挖立轴

1950年

黄宾虹

临桂林山水/行书粤西诗

18cm×50cm×2

纸本双挖立轴

1950年

 

黄宾虹
手札
30cm×17cm×2
书法
年代不详

 
三、学脉流芳
1948年,黄宾虹南归杭州,于杭州国立艺专任教,与艺专师生畅谈古今绘画,于课堂做笔墨示范,对艺专师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追随者们在自己的艺术创作的形式或精神上或明或暗地回应着宾师,各自探索出自己的艺术路径,在现代画坛各领风骚。黄羲曾跟随黄宾虹于北平,上海和南京鉴定故宫书画,以师事之,他在人物画线描上颇有创意。诸乐三在黄宾虹南归杭州后,与黄宾虹交往颇多,常向其求教,与宾翁可谓亦师亦友。王伯敏在理论与画艺上皆师从宾翁,是黄宾虹艺术研究的一面旗帜。朱颍人、朱豹卿、吴山明、曾宓、童中焘、卓鹤君等虽未受宾翁亲炙,但皆为宾虹艺术精神的追随者、捍卫者,在笔法、墨法上都有自己的追求、发展和贡献。

周恩来总理、李济深副主席给黄宾虹家属发来的唁电和朱金楼撰《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手稿,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周恩来总理、李济深副主席给黄宾虹家属发来的唁电,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朱金楼撰《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手稿,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黄宾虹手书《黄山宾虹叟九十杂述手稿》和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职员名册(1949年),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职员名册(1949年),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杭州国立艺专旧藏《宾虹诗草》,书后有黄宾虹手书九十自寿诗:”和合乾坤春不老,平分昼夜日初长。写将浑厚华滋意,民物欣欣见阜康。”
《黄宾虹先生遗作展览会纪念刊》,黄大德捐赠,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黄宾虹致黄羲信札及黄羲记录黄宾虹故宫鉴定册
福建黄羲博物馆藏
黄宾虹致黄羲信札
福建黄羲博物馆藏

黄羲

古装仕女图

112cm×42cm

纸本设色

1963年
 

 

诸乐三
拟石涛笔意
25cm×33cm×2
纸本设色
年代不详
 
 
王伯敏
藏风聚气
110cm×93cm
 
纸本设色
2003年
 
 

朱颖人

枯藤松鼠图

136cm×68cm

纸本水墨

2022年

 

朱豹卿

临黄宾虹画学篇

850cm×17cm

书法

2006年

 

吴山明

造化为师

187cm×95cm

纸本水墨

1996年

 

曾宓

山林之夏

100cm×55cm

纸本水墨

2000年

 

童中焘

西湖雨晴

69cm×48cm

纸本设色

1980年

 
卓鹤君
山中一夜雨
136cm×34cm
 
纸本水墨

2020年


 

 

 

 

下篇:学泽艺韵


 

一、黄宾虹研究的先行者——赵志钧

【非常翁婿】

志钧(1915-2004)出生于陕西安康。1932年从陕西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赴金陵大学官费农业专修科继续深造,1933年毕业后返回西安,加入筹辟翠花山森林公园的工作。“西安事变”后,他再赴南京,进入“全国稻麦改进所”工作。南京沦陷后,辗转于重庆,并遇同乡谢树英。1946年,赵志钧随谢树英北上接收敌产,被安排在总务处工作。正是在旅居北平期间,赵志钧在一位史姓朋友家中得识黄宾虹夫人宋若婴。此时黄宾虹的女儿——时年17岁的黄映家正患黑热病,宋若英在史姓朋友的劝说下,决定让女儿与赵志钧结亲“冲喜”,遂将他带到了黄宾虹的画室,赵志钧第一次见到了自己未来的岳父。

赵志钧《毕业证明书》,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赵志钧《毕业证明书》,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1948年初春,黄宾虹决意南下杭州任教。是年7月,“老实笃诚”的新女婿赵志钧陪同岳父黄宾虹从北平坐飞机抵达上海。黄宾虹抵沪后应酬颇多,赵志钧都随侍左右,他将宾翁与友人的谈艺讲演整理成文字发表于报端,名篇《国画之民学》即是赵志钧记录、整理的。他还为宾翁及友人拍摄合影,宾翁作画时亦于一旁为之牵纸。1948年10月初,黄宾虹在杭州栖霞岭美专宿舍安顿下来,赵志钧和黄映家则住在环城西路一带,便于照顾黄宾虹夫妇的起居,此时赵志钧在杭州市园林管理处供职,一家人度过了相对安逸的几年时光。

1948年黄宾虹南归杭州途经上海时与友人的合影,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汪孝文致赵志钧,1995年2月20日,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捐赠与接收】
1955年,黄宾虹逝世,遗言称把自己所收藏的字画、印石、青铜器、瓷器、书籍、手稿、自作画全部捐赠给国家。赵志钧感到为岳丈了却遗愿责无旁贷,帮助清点、整理宾翁遗物,并登记造册。1958年初,浙江省文化局、浙江博物馆、浙江美术学院共同派出由江闻道(时任浙江博物馆副馆长)带队,由葛克俭(任职于浙江省文化局)、沈传镐(原浙江博物馆干部)、诸乐三(原浙江美院教师)、王伯敏(原浙江美院教师)组成的清点小组,对黄宾虹遗物、遗作进行登记造册,各自盖章后办理交接,并编有《黄宾虹先生自作书画、手稿、遗物、珍藏书画、古文物、印本、拓本、碑帖、藏书目录》一卷。1958年3月25日,在中央文化部的指示下,浙江省文化局代表人民政府假浙江博物馆文澜阁举行“黄宾虹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暨其遗作遗物捐献授奖仪式”,自此黄宾虹捐赠遗物遗作入藏浙江博物馆,并保管至今。
在推动接收捐赠的过程中,赵志钧孺慕心切,因言语有失而遭无妄之灾,于1957年12月16日被逮捕。1959年底,赵志钧被判四年有期徒刑,并与黄映家离婚。1962年赵志钧服刑期满,被允许“戴帽”前往南湖林场(浙西天目山深处)工作生活。1979年赵志钧被改判“免于刑事处分”。1980年获准“撤销1958年原判和1979年复判,给予纠正”。同年9月底,赵志钧得到彻底平反。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藏《黄宾虹先生自作书画、手稿、遗物、珍藏书画、古文物、印本、拓本、碑帖、藏书目录》,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赵志钧据原本刻印并自藏的《黄宾虹先生自作书画、手稿、遗物、珍藏书画、古文物、印本、拓本、碑帖、藏书目录》,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补苴罅漏

平反时,赵志钧已是年届七旬的老人,尽管生活极为窘迫,他仍常年奔走各地,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与黄宾虹有关的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之中。在坚定求索的过程中,他也结识了许多同道好友,黄宾虹的子侄如黄用明、黄映宇、黄警吾等,弟子如顾飞、陆放、刘作筹等,同乡及后辈如朱金楼、汪孝文、汪世清、傅敏、鲍义来等,都曾与赵志钧书信往还,他们或回忆宾翁点滴往事,或提供宾翁遗著、轶诗、轶文的相关资料和线索,或予以出版上的帮助,或在精神上鼎力支持其工作。黄宾虹“女婿”的身份使宾翁故人对赵志钧有天然的亲近感,加之曾亲侍宾翁身侧十载,因而他在搜集、整理、研究黄宾虹艺术时拥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

赵志钧致黄警吾,1981年6月30日。赵志钧在信中写道:先岳对我确实好。但他老人恐怕仅只看中我‘诚实’二字而已。对他老人家的伟大艺术事业,我原先无丝毫作用,不料命运的摆布,使我最后得在这方面为老人尽点辑录和发掘之力,也非他老人家生前所能想得到的。与别人不同者,我还多一番亲人的感情在内,我已经下决心,不完成他老人家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绝不罢手。大约多则十年,少则五年,以我目前的身体健康情况来看,还可以做十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个计划是可以完成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黄警吾致赵志钧,1981年6月19日,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黄警吾在信中写道:“黄宾虹已创造了历史,不是没有材料给人搞,而是所有材料没人搞,再加上龙卷风使人没法搞,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所谓子侄辈,责无旁贷要搞,志钧你义不容辞要搞……不管天南地北,不管亲疏远近,为了黄宾虹这一伟大目标,大家联合起来,用尽所能,搞不好吗?没有材料吗?没有人赞成吗?我看都不会。”

朱金楼致赵志钧,1992年3月22日,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不负宾翁

1992年出版的《画家黄宾虹年谱》是早期研究者所著各种年谱中史料最为确信和详实的一部,此书前编辑录了黄宾虹自书的《自撰年谱稿片断》《生平简述(自撰稿)》《八十自叙》《予向声明(自撰稿)》《画人画语》及友人写作的《陈叔通撰黄宾虹简介》,年谱正文又分家世和纪年(1865-1958年)两部分,其后附录包含赵志钧对汪己文、王伯敏合编年谱以及裘柱常所编年谱的数则考辨,书末还附有黄宾虹生前影像及诗书画印作品图片。

出版于1993年的《黄宾虹论画录》现今仍为许多学者所使用,此书集成了赵志钧多年搜集的大量论画诗文、题跋、书简等,分为总论、画史、理法、笔墨、杂论五部分,系统选录了重要论述700余条,拣选极为精到,对研究黄宾虹的艺术思想和创作道路、以及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黄宾虹美术文集》则使用了另一体例,分为画论、画史、宾虹论画书信选辑、宾虹题跋选辑四部分,另附黄宾虹著作年表、集评,内容甚为丰富。
除搜集黄宾虹旧文、讲稿、书信外,赵志钧还特别留心其画作上的跋文。1981年刚着手研究工作时,赵志钧就构思要编写一部《宾虹题画跋》,所编文稿后汇入《黄宾虹论画录》和《黄宾虹美术文集》等书出版。对黄宾虹画作题跋的梳理,应被视为赵志钧对学界的独特贡献。他意识到跋文中蕴藏了一把理解宾翁思想观念的钥匙,黄宾虹试图通过题跋来丰富中国画的意涵,将观者视为对谈者与传灯者。

赵志钧对“民学”思想的再挖掘,使原本不甚知名的“民学”思想逐渐进入当代学界的视野,同时也引发了后人对爱国画家黄宾虹的再认识,正如他在一封致黄警吾的信中所自白的那样,他在不辞辛劳的工作中升华出一股使命感和崇高感:“我现在有机会得以整理和老人家的手迹相亲近,使我越发想念和敬仰老人家的为人和治学精神。他老人家在艺术上的成就不仅是一个乡,一县、一省、而是全中国,而是全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他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崇高评价。我们亲属,能为他老人家去世后留下的事情多做一点,不是莫大的幸福和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吗?”

在黄宾虹书画艺术研究的早期阶段,研究者们曾对于何谓“七墨”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积墨法”与“渍墨法”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一问题,赵志钧细致地爬梳文献,做出了较为严谨的考证,给出其论断:“总的情况看,两者是互换关系,不是取代关系,更不是并列关系。更具体点讲渍墨是积墨的别名。”赵志钧对黄宾虹书画艺术中的一些概念的追溯,有助于后人在实践层面上正确理解黄宾虹的艺术理论。

 

二、“黄学”研究的打石工——王中秀

王中秀(1940-2018),原上海书画出版社资深编辑、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知名学者,黄宾虹研究专家。王中秀自1994年整理编辑浙江省博物馆藏黄宾虹捐赠艺术文献始,遍读近现代报刊档案、走访宾翁遗属、门生、故人旧友,寻觅书信、手札等遗稿文存,建立了以即时报道和可考史料为基础的黄宾虹艺术文献库。同时,以黄宾虹为中心,由点及面地对中国近现代画家群体作了全面梳理和考证。由王中秀先生主笔编排或编辑的《黄宾虹年谱》《黄宾虹谈艺书信集》《黄宾虹画传》《黄宾虹文集》《王一亭年谱长编》《曾熙年谱长编》《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黄宾虹年谱长编》《黄宾虹文集全编》等著作和书籍,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者“绕不开”的案头书。

【抉隐索微】

发现《新画训》  王中秀先生最初是在阅读一批剪报时,发现了被历史埋没的宾翁解读西方美术史的著述文稿——《新画训》。《新画训》1918年8月26日起连载于时报《美术周刊》,行文中时时可见中西绘画史的相互比照,并借着比照追溯中西绘画发展轨迹的交叉点,这种写法,显然不是原著之所有,也非不谙中国画史的译者之所能。王中秀认为,在本世纪初,能够从如此高度观察两种相异文化,且对中国画传统有独特见解的,非黄宾虹莫属:“《新画训》与其说是‘信、雅、达’意义上的翻译著作,不如说是一部译述与议论杂陈并存的著作。”

王中秀《黄宾虹译著<新画训>:中西绘画的一次对话》手稿,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对比《故宫审画录》手稿和铅印本  浙江省博物馆藏有黄宾虹捐赠的《故宫审画录》手稿65本,王中秀在检索资料的过程中发现,1940年重庆曾有二巨册《易培基等人侵占故宫古物案鉴定书》铅印本出版,书中未标明鉴定者,王中秀断定,鉴定人就是黄宾虹,浙博所藏手稿即是鉴定书的底本。鉴定书结论部分较手稿多了知识性介绍,显然手稿是底本,而铅印本所据另有正本。鉴定书中对鉴定每阶段的起讫时间与地点都有明确记录,廓清了黄氏多种年谱中的猜测性论定。

王中秀抄录的《故宫审画录》,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雁去鸿来】

王中秀在搜集资料、编辑图书、展开研究的过程中,联系了大量相关人士,其中既包括黄宾虹的家属子女,也包括黄宾虹的弟子和追随者、黄宾虹研究者、博物馆工作人员,这些“黄迷”们,和王中秀一道,共同组成了黄宾虹研究的学术网络。

黄高勤寄给王中秀的自绘《解放前黄宾虹故居图》,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石谷风致王中秀,1999年4月26日,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石谷风在信中详解释了宾翁瓷罐泡墨一事,并描述了黄宾虹在歙县跟随父亲制墨的情况。
汪世清致王中秀,1994年11月22日,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信中肯定了王中秀对《黄宾虹文集》结构的最初构思,但也认为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后再做调整。汪世清表示会大力支持王中秀的编辑工作,尽全力提供资料,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助王中秀搜寻。

汪孝文上海日记,中国美术学院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此日记是宾翁应国立杭州艺专之邀赴杭州任教途经上海的一个多月间,汪孝文与之交往的记录,其中有许多向宾翁求画、求跋和生活的细节,极为精彩。

【焚膏继晷】

1994年,王中秀先生开始着手编纂《黄宾虹文集》,获得了许多前辈和同道的大力支持,包括石谷风、汪世清、汪孝文、黄用明、黄映宇等,都给他提供了大量宾翁书信、手稿、图像资料以及回忆素材,为其在断简残编似的文献堆中有效地编织提供帮助。

在随后的岁月中,王中秀先生逐字逐句地阅读了上海图书馆所藏的《时报》《时事新报》和《大公报》等民国报刊,逐渐辨析出了宾翁手稿中那些看似纷杂无序的内容线索,在耙梳翻检的过程中也建立了自己的近现代美术文献电子资料库。

1999年6月,《黄宾虹文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二百万字,分装6册,共8编,包括书画编、评述编、鉴藏编、题跋编、诗词编、金石编、杂著编和书信编,成为了解和研究黄宾虹艺术的必读书目,开启了黄学研究的新阶段。2019年6月,《黄宾虹文集全编》出版,“一是订正前版的错误,包括删除误入、改正错字或错句;二是补入前版以后发现的佚文”。
《文集》编纂工作让王中秀搜集了大量未被前人收录的材料,为其编纂《黄宾虹年谱》奠定了基础。2005年,“黄迷”们的案头书《黄宾虹年谱》出版;2021年,在王中秀先生去世三年后,《黄宾虹年谱长编》出版,泽被后学。


 

三、向黄宾虹致敬


“1953年秋,我们杭二中初中班秋游时,在葛岭下北山路,见到位头戴线帽身着长衫的老者,边走边不断地在小本子上勾画着。几位冲在前面的同学好奇地围了上去,‘哟!是位老画家!我们班也有一位小画家!’几位同学说着将我推到老人的面前,我趁势挤到他身边,看到他小本子上勾画着的是一些既不像树又不像山脉的线条,他看我说:‘喜欢画画,画画好!’多少年后,我进附中才知道他竟是我国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后来为此情结画了数幅先生肖像。”

——吴山明


 

 

 

Welcome!

展厅实况


 

 

 

图文素材: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编辑:丁聿

审核:金琤 兰友利

 

 

 

 

 

云导览丨『不朽的遗产:黄宾虹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杭州开展!一键亲临现场~
浏览量: 发布日期:2023/09/28

本项目系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展览时间:2023年9月26日-11月10日

展览地点:杭州市吴山明美术馆

 

学术主持:张坚

展览总监:金琤  兰友利

策展人:冯春术

单元策展人:张帆影  王珊禄  邓珺雯

展品统筹:李彤  王犁  郑亦山  洪昉霖  孙浩正  郑文峰

工作团队:朱甜  周飞强  梅雨恬  刘涟涟  丁聿  王汇青  陈涵  苏阿嫦  谭贞寅  刘绮晖  徐萌  冯玥  欧阳诗怡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

特别鸣谢: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  安徽省歙县黄宾虹纪念馆  福建省黄羲博物馆  浙江鹤鹿文化  西泠拍卖  观象文化  远景摄影艺术  孪生艺术  深圳游霁文化

 

 

Project Origin

项目缘起   

黄宾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画家,而是一位保持着传统士夫精神,同时也具有现代意识的学人。他的终极理想是要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里,以民学的昌盛,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只以书画而论书画,难窥黄宾虹艺术之堂奥。

以黄宾虹为主题的展览,需要探索和开拓一种让艺术史、学术史文献与书画作品互文相得的方式,来讲述黄宾虹与他的那些坚韧的拥趸者的故事,展现黄宾虹的艺术与学术成就的广度和高度,传承和弘扬“不朽的遗产”。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持续发掘、整理、研究和传播黄宾虹艺术与学术史遗产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本展览分为“笔墨乾坤”和“学泽艺韵”两大篇章,从宋元明清书画、黄宾虹本人作品以及后辈对其艺术、学术之承续入手,展现大量黄宾虹书画原作、手稿、书信及其他相关档案文献,邀请广大公众一同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参与一场思想的对话。

 

—— 学术主持 张坚教授

↓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与黄宾虹研究 ↓  


 

 

Online Guide

展览详解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一座高峰,他一生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脉,引领中国艺术从传统内部寻求超越的动力,他的“国画复活”主张和愿“张开臂膀与一切来者握手”的博大气魄是中国文化自主、民族自信的一面旗帜。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道路上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曾说:“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此,对于黄宾虹这样的中国艺术现代转型时期的重要学案的研究和呈现,既回答了新时代文艺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又能为探索中国艺术教育自主发展提供参考。

展览分“笔墨乾坤”“学泽艺韵”两大主题版块。“笔墨乾坤”板块从“师法古人”“自出机杼”“学脉流芳”三个方面阐述了黄宾虹师法古人、师法造化,从中国画内部寻求突破,终于创造出自己浑厚华滋、凝重高古的独特画风,并影响了杭州国立艺专一大批师生,充分肯定了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承上启下、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奠基人。“学泽艺韵”板块包括“黄宾虹研究的先行者赵志钧”“‘黄学’研究的打石工王中秀”“向黄宾虹致敬”三部分内容,赵志钧和王中秀是黄宾虹艺术的研究者、传播者和捍卫者,“向黄宾虹致敬”则是吴山明通过深研笔墨、承续传统,与大师黄宾虹对话。


 

 

 

 

上篇:笔墨乾坤

一、师法古人

黄宾虹学习的对象从清代陈若木、扬州八怪等上溯至清四僧、明四家、董其昌、新安诸家、赵孟頫、元四家,直至北宋关仝、范宽、郭熙,五代荆浩、董源、巨然几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曾言“画不师古,未有能成家者”,将“师古”看作学习的手段和过程。黄宾虹的师法对象既不限于“南北宗”,也不限于”四王”“四僧”,而是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方式贯通整个山水画史,尤为难得的是他以“笔墨理法”作为剖析古人、打通画史,并将其回溯到取象成图的中国艺术的源头,上升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源性的探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清] 黄吕
山水人物册页
30.5cm×22cm×6
王中秀捐赠,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清] 陈若木
花鸟
163cm×37cm
王中秀捐赠,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二、自出机杼
宾翁书画,甄陶天机,笔墨铸魂,别开一面。他是引领传统中国艺术转向现代的大师,他潜心民族艺术,博采山川,浸淫史论,早学晚熟,八十岁后面貌大变,笔墨技法炉火纯青,并留下“五笔七墨”的不朽宏论。纵观黄宾虹的山水画,无论立轴、横卷,皆严守中国绘画的构图方式和规律,并充分发挥主观想象,或云壑危崖,或林峦幽径,或湖山帆影,或重山复水,生动地描绘出祖国山河“无处不美”的景象。他所形成的黑密厚重的画法特点和浑厚华滋的艺术面貌,突破前人,使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跃入一个新的境界。

黄宾虹

山居图

34cm×27cm

纸本设色

年代不详

 

黄宾虹

灵峰秋霁

75.5cm×27cm

纸本设色

1952年

 

黄宾虹
叠嶂亭林图
91.5cm×33cm
纸本水墨
年代不详
 

黄宾虹
峦影江南
112.5cm×41cm
纸本设色

1949年

 
黄宾虹
湖舍秋晴图
67cm×31cm
纸本设色
1951年
 

黄宾虹

病榻慰亲图

85cm×46cm

纸本设色

1932年

 

黄宾虹

春山话旧/金文国乐黄钟

18cm×50cm×2

纸本双挖立轴

1950年

黄宾虹

临桂林山水/行书粤西诗

18cm×50cm×2

纸本双挖立轴

1950年

 

黄宾虹
手札
30cm×17cm×2
书法
年代不详

 
三、学脉流芳
1948年,黄宾虹南归杭州,于杭州国立艺专任教,与艺专师生畅谈古今绘画,于课堂做笔墨示范,对艺专师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追随者们在自己的艺术创作的形式或精神上或明或暗地回应着宾师,各自探索出自己的艺术路径,在现代画坛各领风骚。黄羲曾跟随黄宾虹于北平,上海和南京鉴定故宫书画,以师事之,他在人物画线描上颇有创意。诸乐三在黄宾虹南归杭州后,与黄宾虹交往颇多,常向其求教,与宾翁可谓亦师亦友。王伯敏在理论与画艺上皆师从宾翁,是黄宾虹艺术研究的一面旗帜。朱颍人、朱豹卿、吴山明、曾宓、童中焘、卓鹤君等虽未受宾翁亲炙,但皆为宾虹艺术精神的追随者、捍卫者,在笔法、墨法上都有自己的追求、发展和贡献。

周恩来总理、李济深副主席给黄宾虹家属发来的唁电和朱金楼撰《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手稿,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周恩来总理、李济深副主席给黄宾虹家属发来的唁电,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朱金楼撰《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手稿,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黄宾虹手书《黄山宾虹叟九十杂述手稿》和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职员名册(1949年),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职员名册(1949年),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杭州国立艺专旧藏《宾虹诗草》,书后有黄宾虹手书九十自寿诗:”和合乾坤春不老,平分昼夜日初长。写将浑厚华滋意,民物欣欣见阜康。”
《黄宾虹先生遗作展览会纪念刊》,黄大德捐赠,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黄宾虹致黄羲信札及黄羲记录黄宾虹故宫鉴定册
福建黄羲博物馆藏
黄宾虹致黄羲信札
福建黄羲博物馆藏

黄羲

古装仕女图

112cm×42cm

纸本设色

1963年
 

 

诸乐三
拟石涛笔意
25cm×33cm×2
纸本设色
年代不详
 
 
王伯敏
藏风聚气
110cm×93cm
 
纸本设色
2003年
 
 

朱颖人

枯藤松鼠图

136cm×68cm

纸本水墨

2022年

 

朱豹卿

临黄宾虹画学篇

850cm×17cm

书法

2006年

 

吴山明

造化为师

187cm×95cm

纸本水墨

1996年

 

曾宓

山林之夏

100cm×55cm

纸本水墨

2000年

 

童中焘

西湖雨晴

69cm×48cm

纸本设色

1980年

 
卓鹤君
山中一夜雨
136cm×34cm
 
纸本水墨

2020年


 

 

 

 

下篇:学泽艺韵


 

一、黄宾虹研究的先行者——赵志钧

【非常翁婿】

志钧(1915-2004)出生于陕西安康。1932年从陕西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赴金陵大学官费农业专修科继续深造,1933年毕业后返回西安,加入筹辟翠花山森林公园的工作。“西安事变”后,他再赴南京,进入“全国稻麦改进所”工作。南京沦陷后,辗转于重庆,并遇同乡谢树英。1946年,赵志钧随谢树英北上接收敌产,被安排在总务处工作。正是在旅居北平期间,赵志钧在一位史姓朋友家中得识黄宾虹夫人宋若婴。此时黄宾虹的女儿——时年17岁的黄映家正患黑热病,宋若英在史姓朋友的劝说下,决定让女儿与赵志钧结亲“冲喜”,遂将他带到了黄宾虹的画室,赵志钧第一次见到了自己未来的岳父。

赵志钧《毕业证明书》,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赵志钧《毕业证明书》,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1948年初春,黄宾虹决意南下杭州任教。是年7月,“老实笃诚”的新女婿赵志钧陪同岳父黄宾虹从北平坐飞机抵达上海。黄宾虹抵沪后应酬颇多,赵志钧都随侍左右,他将宾翁与友人的谈艺讲演整理成文字发表于报端,名篇《国画之民学》即是赵志钧记录、整理的。他还为宾翁及友人拍摄合影,宾翁作画时亦于一旁为之牵纸。1948年10月初,黄宾虹在杭州栖霞岭美专宿舍安顿下来,赵志钧和黄映家则住在环城西路一带,便于照顾黄宾虹夫妇的起居,此时赵志钧在杭州市园林管理处供职,一家人度过了相对安逸的几年时光。

1948年黄宾虹南归杭州途经上海时与友人的合影,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汪孝文致赵志钧,1995年2月20日,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捐赠与接收】
1955年,黄宾虹逝世,遗言称把自己所收藏的字画、印石、青铜器、瓷器、书籍、手稿、自作画全部捐赠给国家。赵志钧感到为岳丈了却遗愿责无旁贷,帮助清点、整理宾翁遗物,并登记造册。1958年初,浙江省文化局、浙江博物馆、浙江美术学院共同派出由江闻道(时任浙江博物馆副馆长)带队,由葛克俭(任职于浙江省文化局)、沈传镐(原浙江博物馆干部)、诸乐三(原浙江美院教师)、王伯敏(原浙江美院教师)组成的清点小组,对黄宾虹遗物、遗作进行登记造册,各自盖章后办理交接,并编有《黄宾虹先生自作书画、手稿、遗物、珍藏书画、古文物、印本、拓本、碑帖、藏书目录》一卷。1958年3月25日,在中央文化部的指示下,浙江省文化局代表人民政府假浙江博物馆文澜阁举行“黄宾虹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暨其遗作遗物捐献授奖仪式”,自此黄宾虹捐赠遗物遗作入藏浙江博物馆,并保管至今。
在推动接收捐赠的过程中,赵志钧孺慕心切,因言语有失而遭无妄之灾,于1957年12月16日被逮捕。1959年底,赵志钧被判四年有期徒刑,并与黄映家离婚。1962年赵志钧服刑期满,被允许“戴帽”前往南湖林场(浙西天目山深处)工作生活。1979年赵志钧被改判“免于刑事处分”。1980年获准“撤销1958年原判和1979年复判,给予纠正”。同年9月底,赵志钧得到彻底平反。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藏《黄宾虹先生自作书画、手稿、遗物、珍藏书画、古文物、印本、拓本、碑帖、藏书目录》,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藏

赵志钧据原本刻印并自藏的《黄宾虹先生自作书画、手稿、遗物、珍藏书画、古文物、印本、拓本、碑帖、藏书目录》,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补苴罅漏

平反时,赵志钧已是年届七旬的老人,尽管生活极为窘迫,他仍常年奔走各地,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与黄宾虹有关的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之中。在坚定求索的过程中,他也结识了许多同道好友,黄宾虹的子侄如黄用明、黄映宇、黄警吾等,弟子如顾飞、陆放、刘作筹等,同乡及后辈如朱金楼、汪孝文、汪世清、傅敏、鲍义来等,都曾与赵志钧书信往还,他们或回忆宾翁点滴往事,或提供宾翁遗著、轶诗、轶文的相关资料和线索,或予以出版上的帮助,或在精神上鼎力支持其工作。黄宾虹“女婿”的身份使宾翁故人对赵志钧有天然的亲近感,加之曾亲侍宾翁身侧十载,因而他在搜集、整理、研究黄宾虹艺术时拥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

赵志钧致黄警吾,1981年6月30日。赵志钧在信中写道:先岳对我确实好。但他老人恐怕仅只看中我‘诚实’二字而已。对他老人家的伟大艺术事业,我原先无丝毫作用,不料命运的摆布,使我最后得在这方面为老人尽点辑录和发掘之力,也非他老人家生前所能想得到的。与别人不同者,我还多一番亲人的感情在内,我已经下决心,不完成他老人家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绝不罢手。大约多则十年,少则五年,以我目前的身体健康情况来看,还可以做十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个计划是可以完成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黄警吾致赵志钧,1981年6月19日,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黄警吾在信中写道:“黄宾虹已创造了历史,不是没有材料给人搞,而是所有材料没人搞,再加上龙卷风使人没法搞,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所谓子侄辈,责无旁贷要搞,志钧你义不容辞要搞……不管天南地北,不管亲疏远近,为了黄宾虹这一伟大目标,大家联合起来,用尽所能,搞不好吗?没有材料吗?没有人赞成吗?我看都不会。”

朱金楼致赵志钧,1992年3月22日,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不负宾翁

1992年出版的《画家黄宾虹年谱》是早期研究者所著各种年谱中史料最为确信和详实的一部,此书前编辑录了黄宾虹自书的《自撰年谱稿片断》《生平简述(自撰稿)》《八十自叙》《予向声明(自撰稿)》《画人画语》及友人写作的《陈叔通撰黄宾虹简介》,年谱正文又分家世和纪年(1865-1958年)两部分,其后附录包含赵志钧对汪己文、王伯敏合编年谱以及裘柱常所编年谱的数则考辨,书末还附有黄宾虹生前影像及诗书画印作品图片。

出版于1993年的《黄宾虹论画录》现今仍为许多学者所使用,此书集成了赵志钧多年搜集的大量论画诗文、题跋、书简等,分为总论、画史、理法、笔墨、杂论五部分,系统选录了重要论述700余条,拣选极为精到,对研究黄宾虹的艺术思想和创作道路、以及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黄宾虹美术文集》则使用了另一体例,分为画论、画史、宾虹论画书信选辑、宾虹题跋选辑四部分,另附黄宾虹著作年表、集评,内容甚为丰富。
除搜集黄宾虹旧文、讲稿、书信外,赵志钧还特别留心其画作上的跋文。1981年刚着手研究工作时,赵志钧就构思要编写一部《宾虹题画跋》,所编文稿后汇入《黄宾虹论画录》和《黄宾虹美术文集》等书出版。对黄宾虹画作题跋的梳理,应被视为赵志钧对学界的独特贡献。他意识到跋文中蕴藏了一把理解宾翁思想观念的钥匙,黄宾虹试图通过题跋来丰富中国画的意涵,将观者视为对谈者与传灯者。

赵志钧对“民学”思想的再挖掘,使原本不甚知名的“民学”思想逐渐进入当代学界的视野,同时也引发了后人对爱国画家黄宾虹的再认识,正如他在一封致黄警吾的信中所自白的那样,他在不辞辛劳的工作中升华出一股使命感和崇高感:“我现在有机会得以整理和老人家的手迹相亲近,使我越发想念和敬仰老人家的为人和治学精神。他老人家在艺术上的成就不仅是一个乡,一县、一省、而是全中国,而是全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他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崇高评价。我们亲属,能为他老人家去世后留下的事情多做一点,不是莫大的幸福和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吗?”

在黄宾虹书画艺术研究的早期阶段,研究者们曾对于何谓“七墨”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积墨法”与“渍墨法”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一问题,赵志钧细致地爬梳文献,做出了较为严谨的考证,给出其论断:“总的情况看,两者是互换关系,不是取代关系,更不是并列关系。更具体点讲渍墨是积墨的别名。”赵志钧对黄宾虹书画艺术中的一些概念的追溯,有助于后人在实践层面上正确理解黄宾虹的艺术理论。

 

二、“黄学”研究的打石工——王中秀

王中秀(1940-2018),原上海书画出版社资深编辑、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知名学者,黄宾虹研究专家。王中秀自1994年整理编辑浙江省博物馆藏黄宾虹捐赠艺术文献始,遍读近现代报刊档案、走访宾翁遗属、门生、故人旧友,寻觅书信、手札等遗稿文存,建立了以即时报道和可考史料为基础的黄宾虹艺术文献库。同时,以黄宾虹为中心,由点及面地对中国近现代画家群体作了全面梳理和考证。由王中秀先生主笔编排或编辑的《黄宾虹年谱》《黄宾虹谈艺书信集》《黄宾虹画传》《黄宾虹文集》《王一亭年谱长编》《曾熙年谱长编》《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黄宾虹年谱长编》《黄宾虹文集全编》等著作和书籍,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者“绕不开”的案头书。

【抉隐索微】

发现《新画训》  王中秀先生最初是在阅读一批剪报时,发现了被历史埋没的宾翁解读西方美术史的著述文稿——《新画训》。《新画训》1918年8月26日起连载于时报《美术周刊》,行文中时时可见中西绘画史的相互比照,并借着比照追溯中西绘画发展轨迹的交叉点,这种写法,显然不是原著之所有,也非不谙中国画史的译者之所能。王中秀认为,在本世纪初,能够从如此高度观察两种相异文化,且对中国画传统有独特见解的,非黄宾虹莫属:“《新画训》与其说是‘信、雅、达’意义上的翻译著作,不如说是一部译述与议论杂陈并存的著作。”

王中秀《黄宾虹译著<新画训>:中西绘画的一次对话》手稿,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对比《故宫审画录》手稿和铅印本  浙江省博物馆藏有黄宾虹捐赠的《故宫审画录》手稿65本,王中秀在检索资料的过程中发现,1940年重庆曾有二巨册《易培基等人侵占故宫古物案鉴定书》铅印本出版,书中未标明鉴定者,王中秀断定,鉴定人就是黄宾虹,浙博所藏手稿即是鉴定书的底本。鉴定书结论部分较手稿多了知识性介绍,显然手稿是底本,而铅印本所据另有正本。鉴定书中对鉴定每阶段的起讫时间与地点都有明确记录,廓清了黄氏多种年谱中的猜测性论定。

王中秀抄录的《故宫审画录》,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雁去鸿来】

王中秀在搜集资料、编辑图书、展开研究的过程中,联系了大量相关人士,其中既包括黄宾虹的家属子女,也包括黄宾虹的弟子和追随者、黄宾虹研究者、博物馆工作人员,这些“黄迷”们,和王中秀一道,共同组成了黄宾虹研究的学术网络。

黄高勤寄给王中秀的自绘《解放前黄宾虹故居图》,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

石谷风致王中秀,1999年4月26日,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石谷风在信中详解释了宾翁瓷罐泡墨一事,并描述了黄宾虹在歙县跟随父亲制墨的情况。
汪世清致王中秀,1994年11月22日,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信中肯定了王中秀对《黄宾虹文集》结构的最初构思,但也认为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后再做调整。汪世清表示会大力支持王中秀的编辑工作,尽全力提供资料,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助王中秀搜寻。

汪孝文上海日记,中国美术学院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藏。此日记是宾翁应国立杭州艺专之邀赴杭州任教途经上海的一个多月间,汪孝文与之交往的记录,其中有许多向宾翁求画、求跋和生活的细节,极为精彩。

【焚膏继晷】

1994年,王中秀先生开始着手编纂《黄宾虹文集》,获得了许多前辈和同道的大力支持,包括石谷风、汪世清、汪孝文、黄用明、黄映宇等,都给他提供了大量宾翁书信、手稿、图像资料以及回忆素材,为其在断简残编似的文献堆中有效地编织提供帮助。

在随后的岁月中,王中秀先生逐字逐句地阅读了上海图书馆所藏的《时报》《时事新报》和《大公报》等民国报刊,逐渐辨析出了宾翁手稿中那些看似纷杂无序的内容线索,在耙梳翻检的过程中也建立了自己的近现代美术文献电子资料库。

1999年6月,《黄宾虹文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二百万字,分装6册,共8编,包括书画编、评述编、鉴藏编、题跋编、诗词编、金石编、杂著编和书信编,成为了解和研究黄宾虹艺术的必读书目,开启了黄学研究的新阶段。2019年6月,《黄宾虹文集全编》出版,“一是订正前版的错误,包括删除误入、改正错字或错句;二是补入前版以后发现的佚文”。
《文集》编纂工作让王中秀搜集了大量未被前人收录的材料,为其编纂《黄宾虹年谱》奠定了基础。2005年,“黄迷”们的案头书《黄宾虹年谱》出版;2021年,在王中秀先生去世三年后,《黄宾虹年谱长编》出版,泽被后学。


 

三、向黄宾虹致敬


“1953年秋,我们杭二中初中班秋游时,在葛岭下北山路,见到位头戴线帽身着长衫的老者,边走边不断地在小本子上勾画着。几位冲在前面的同学好奇地围了上去,‘哟!是位老画家!我们班也有一位小画家!’几位同学说着将我推到老人的面前,我趁势挤到他身边,看到他小本子上勾画着的是一些既不像树又不像山脉的线条,他看我说:‘喜欢画画,画画好!’多少年后,我进附中才知道他竟是我国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后来为此情结画了数幅先生肖像。”

——吴山明


 

 

 

Welcome!

展厅实况


 

 

 

图文素材: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编辑:丁聿

审核:金琤 兰友利